昨日,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向记者披露了本次革命遗址普查工作重要发现——1927年中央宣传部旧址确认的细节。
江岸区是全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重点区,2010年4月,在革命遗址普查过程中,市委党史研究室得知“1927年中央宣传部旧址及瞿秋白、杨之华故居所在地‘辅义里12号’正在拆迁”。
这个消息引起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关注,普查人员一行立即来到现场。得知整个辅义里正面临整体改造,市委党史研究室马上要求区委党史研究室“辅义里必须保护”。同时得到市文化局大力支持,在辅义里贴通知加以保护。
保住了辅义里旧址,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辅义里有定论的史实,是1927年瞿秋白和杨之华曾经住在这里。而中央宣传部是否在辅义里,是在辅义里12号还是27号仍有争议。
1959年,杨之华的哥哥杨葆青来到武汉,参与八七会址的考证,后到辅义里去找过自己当年住过的地方。当时,他写给杨之华一封信,信中提到“四一二后秋白同志来电嘱你去汉口……当时秋白同志和你住在汉口辅义里12号(门牌是否对不敢肯定)楼上厢房。”
而杨之华在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一本回忆录中说:“四一二”那天晚上,我接到中央要我去武汉的电报……我按照通知找到了汉口原英租界辅义里27号,走进了一座两层楼房。里面住的人很多,李立三、蔡畅等同志也住在这里。”
拆迁在即,时间紧迫。取杨之华的说法,党史部门专家大胆假设,中宣部旧址就在27号。随后立即兵分两路,展开求证:一方面,查找“辅义里27号”在1927年的准确位置,另一方面,开始寻找1927年曾在辅义里住过的当事人。
工作紧锣密鼓展开,江岸区普查人员来到房地部门、档案馆、图书馆等部门,查阅了50多卷老档案,终于翻出1933年的辅义里地基图,查清了1927年“辅义里27号”的准确位置。与此同时,市委党史研究室开始查找收集当年中宣部工作人员对辅义里的具体回忆,寻访当年的见证人,根据收集到的近10篇文章,普查人员对当年的“辅义里27号”进行了实地踏访、求证。
得知这一旧址的重要见证人——杨之华的妹妹杨之英仍然健在后,党史专家喜出望外。为确保万无一失,工作人员拍摄下整个辅义里街道现状,以及旧址房屋的结构、方位、环境。2010年7月14日,武汉市党史专家赶到上海。
在上海瑞金医院的病床上,时年99岁的杨之英老人静静地看着录像,喃喃自语:“当时我们住在街边上。”党史专家按捺不住心中一阵狂喜:辅义里27号(现吉庆街126号)正是在街边上,12号并不临街!
果然,当录像播放到辅义里27号时,老人立刻认出这就是她16岁时经常去送信、送文件的地方,频频点头:“就是这里!”
2010年8月16日,武汉市革命遗址普查办公室召开“1927年中央宣传部旧址及瞿秋白故居论证会”,市文化局、市党史研究室、江岸区委、区党史办公室、市革命博物馆等相关部门与会。经过周密而激烈的论证,意见达到了统一,决定将“辅义里27号”上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不久前,中宣部的相关陈列展览中,也根据武汉革命遗址普查的这一新发现进行了修订。
1926年底,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革命势力迅速由中国南部扩展到中部,武汉成为大革命的中心。1927年初,与合作的中央和国民政府由广州迁都武汉。革命形势的发展,党内要求中央机关迁往武汉的呼声渐渐高了起来。到4月初,蔡和森、瞿秋白、谭平山、彭述之等大部分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均已云集武汉,并在武汉与共产国际代表及湖北区委成员一起连续召开联席会议,行使党的最高职权。
陈独秀于1927年4月中旬来到武汉。中央秘书处主任王若飞已于4月10日左右到汉,并建立了中央办公处。中央组织部、中央妇女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农委、中央工委也相继迁汉。其中中央宣传部设在汉口辅义里27号(现在吉庆街126号)。当时主持中宣部工作的瞿秋白也居住在那里。1927年5月底,由于革命形势发生逆转,根据中央的要求瞿秋白离开辅义里搬到了三教街居住。大革命失败后,中央决定中央机关迁回上海,中央宣传部随之离开辅义里随中央机关一起离汉。